三点“揭露”内向技术人如何做好分享?

来源:阿里开发者 发布时间:2023-09-09 07:56:37

点击链接阅读原文,获取更多技术内容:

作者 | 悬衡


(资料图)

来源 | 阿里云开发者公众号

引言

\"内向的人不适合做分享\",似乎有这么一个想法根植在所有人的心底。特别对于程序员这个群体,内向的人更加多了。毕竟,不内向谁当程序员呢。我当时选择程序员这个职业,就是因为不太喜欢和人打交道。

但是经过这些年的实践, 我逐渐发现,内向的人如果能充分利用好自己的优势,也是可以做出相当好的分享的。

本文将从三个部分介绍内向者如何做分享:

我作为内向程序员的三年技术分享经历 内向者的优势与劣势 内向者的分享准备技巧

希望本文能帮助所有内向者发现自身的优势,实现由内而外的成长。

内向程序员的三年技术分享经历

我的初始数值: 内向 + 小白

玩游戏时都希望有一个好的初始数值,这样打怪练级的时候快一些,然而我偏偏领到一个最差的。

我从小性格内向,相比去热闹的聚会,我更喜欢一个读书学习,因此选择了程序员的工作。

工作后这依旧是我的一大毛病,和人当面沟通会紧张,因此更加倾向于使用 IM 和文档。也有人说我沟通时不走心,只会说 \"嗯\",其实这是因为我嘴笨,临时想不到词。也常被吐槽不清,确实从小没有注重过沟通的培养,一直在应试教育,也没当过学生干部。

除了性格 \"缺陷\" 外,经验方面也是十足的小白。

2020 年校招入职,入职前也没有什么技术分享经验。入职后也一直在做平平无奇的业务需求开发。怎么看都和技术分享毫无相关。

三年技术分享成果

这么一个充满 \"缺陷\" 的我,坚持了 3 年的技术分享,也意外收获了一些结果。

从 2020 年开始,我在 ATA 上的影响力就一直是 BG 第一名:

但是,其实每年的难度是不一样的。20 年的时候,钉钉几乎没有人发布文章, 只要随便发布几篇 (哪怕质量没多好),就能成为第一。但是后面开始卷起来了,无数大佬开始发力了,每周似乎都有人上头条,导致我上半年落后了很多,不过下半年还是追回来了。现在要想在钉钉获得 BG 影响第一,则需要在全阿里排名前十了。从阿里的影响力排名中更能看出我这几年的变化:

能够在卷的时候还保持第一,倒不是因为我有什么特别的天赋,只是因为我早开始两年,比较有经验而已。现代人往往比较浮躁,给一件事情就希望做得比别人好,但是作为一个普通人,也没有什么过人之处,凭什么就能做得比别人好呢?在无人问津的时候就提前潜伏在一个领域,耐心等待机会,或许才是普通人的成功之道。

本来因为内向的原因,相比讲, 我更擅长写,后来我发现了演讲和写作是有密切联系的(下文中会阐释这个密切联系)。进行了一些现场的分享,也获得很好的结果,去年有幸获得了奇点学堂极课大赛亚军。

到今天,我反而庆幸自己是一个 \"内向\" 的人。正因为发挥了 \"内向者\" 的优势,才让我形成了独特的风格,看起来和其他外向分享者不那么一样。

内向者的优势和劣势

在很久以前读过一本畅销书,名字叫做 《安静: 内向性格的竞争力》。书中提到大约有 三分之一 到 二分之一 的人认为自己内向,作者 苏珊 凯恩 坚定地认为,虽然外向的人在社会上更受到欢迎,但是内向者也有自己的优势。虽然现在看来书里的内容偏鸡汤,但是确实给人带来了信心。

作为内向者,对自己的劣势一直是恨得咬牙切齿。内向者和人沟通时会非常紧张,当众讲话更是紧张得不得了。而且我们不擅长现场发挥,是谈话和演讲中的 \"冷场王\",时常羡慕那些外向的人,对于任何话题都能滔滔不绝谈上好久。现场反应力也不太行,大脑时常转不过弯,别人问了一个问题,需要想好久才知道他在问什么。

内向者的优势就是想的比做得多,相比没有耐心的外向者,我们更加深思熟虑,擅长对事情提前准备。

所以提前准备对内向分享者很重要,但是准备也是有技巧的。我就走了不少弯路,希望下文的经验能够帮助到读者。

内向者的分享准备技巧

提前的提前: 工作与生活中的积累

生活中多读书与思考,工作中多积累文档,这相信是大多阿里人都在做的事情,就不多说了。

结构化大纲

分享准备过程中, 最重要的一步就是画出整个分享的大纲。

其实就是老生常谈的 思维导图,或者是 《金字塔原理》。

但是对于内向者而言,重点要强调是 控制好大纲的精细程度, 过犹不及。

如果大纲不够细致,需要临场发挥的地方就太多,内向者很难控制好。比如有的大佬,能够对着只有几个字的小纸条,讲好几个小时。这种不够细致的大纲,对于外向者来说是很大的发挥空间,对于内向者来说却是个灾难。

另外一个极端就是大纲过于细致,精确到了分享时要讲的每一个字。我以前就走过这个弯路,因为担心演讲时紧张忘词,将每一个字都写了下来,但是演讲的效果反而更差了。一个原因是内容太多太细,难以记忆。而且即使记住了全部的内容,表达起来也极其不自然,不真诚,给人的感觉就是在 \"读稿子\"。

最好能够找到一个最适合自己的细致程度,作为一个内向者,我倾向于做得比较细致,将演讲中需要的素材,甚至是打算在演讲中说的段子,全部放到大纲中 (但是 切记不要精确到演讲的每一个字 ),比如我上一小节的大纲:

误区: 分享的内容越多越好吗?

我们常用 \"干货多\" 来形容好文章,于是包括我在内的很多人就走进了一个误区,尽可能将自己知道的罗列在文章中,体现自己 \"干货很多\",但是文章的可读性反而更差了。

后来才感悟到, 对读者有启发,比干货多更重要。

内容少而精的文章,相比 \"干货特别多\" 的文章有以下两个优势:

首先,我们可以用更多的篇幅穿插些小故事,或者其他素材提升可读性。同时主题也更加突出,让分享变得更吸引人。 其次, 听众或者读者更容易消化文章中的内容。如果分享的信息量过于密集,读起来就会非常累,而且很难记住什么东西。但是如果一篇文章只用来叙述一个核心观点,读者轻松的同时,也很容易记住并深刻理解其中的观点。

如果文章真的 \"干货特别多\",也务必要将核心要点压缩到 3 个左右,通过 3 个要点再去组织其他内容,举例如下。

比如在我最喜欢的一篇文章 漫谈钉钉单元化 中, 虽然钉钉单元化内容很多,但是文中简单地概括成三个阶段,读者就很容易记忆和理解:

单元化 1.0:为了合规在新加坡部署了一套单元 单元化 2.0:容量 容灾架构, 对数据进行了分区 单元化 3.0:结合了一些云原生技术

本篇文章的核心也只有3个点:

我作为内向程序员的三年技术分享经历 内向者的优势与劣势 内向者的分享准备技巧

对普通人来说,还是建议内容少一点。我写的 ATA,包括这篇文章,内容都很少。内容多的文章驾驭难度也更大,我深知自己难以驾驭,一般不会在一篇文章中包含太多内容。

常被忽视的可读性

何为可读性?如果一篇文章/分享,哪怕其中有很复杂的技术分享,但是读者读起来 \"津津有味\",就说明文章的可读性很好。反之,如果读起来 \"索然无味\",给人一种流水账,罗列的感觉,就说明可读性需要提升了。

在写分享,特别是技术分享时,我们手里有很多的干货,文章的结构也能安排得很好,完全符合上一小节的要求,但是读者看起来为什么就索然无味?听起来像是给老板汇报。汇报和分享还是有区别的,汇报只要结构好就行了,而分享同时还要注重可读性。

如何提升文章的可读性呢?或许可以多插入一些有趣的图片,但我觉得这不是最重要的,最近在 \"得到\" 上看香帅的北大金融学,她的大多数文章也没有插图,但是不妨碍可读性好。更重要地是在适当的地方插入以下元素:

故事:比如本文的开头就是我三年技术分享的故事。有了故事,文章就更加有血有肉,不那么空洞沉闷了。仿佛是作者在跟读者的闲聊。 素材:引用一些书上的名言,网络上的梗或者段子。相比直接干讲道理,会让读者的记忆更加深刻。 比如在 一场与自己心魔的 “殊死搏斗” 这篇文章中,描述了读书的 \"细水长流\" 法,主张读书要慢慢读。但是如果直接讲这个道理,读者肯定觉得没什么新意,也记不住。所以我还额外引用了一个心理学实验作为素材:“花一天时间学完课程?还是用一周时间,每天学一个小时?哪个学习效果更好?” 理念:如果文章一直停留在知识或者方法论的层面,读者的收获感就会很有限。只有理念才能让读者将文章中的内容复用到更加广泛的工作生活中去,产生获得感,进入 \"心流\" 的体验。 比如在 钉钉审批异步链路重构 一文中,我提到“只有对问题有深刻的理解,才能隐藏在背后的简洁模型”,虽然要介绍的技术方案没有直接关系,但是却让主题得到了升华。 我在 互联网黑话解读《置身事内》:土地财政三十年来龙去脉 一文中,除了将书的内容概括一遍外,最后还结合自己的经历,发出了“每个人都不过是时代浪潮中的一朵浪花,要顺应趋势做事情”,这样的感慨。作为最后的结论和理念进一步统领全文。

“干货派” 作者可能会有反对意见,觉得这些素材就是在 “水文章”,把一点点内容搞得“长篇大论”,讲 “车轱辘话”。但是我觉得好分享真正的意义不在于内容的多寡,而是读者能吸收多少内容。虽然可读性会降低文章的信息密度,但是读者反而能吸收更多知识。

内容剩余60%,完整内容请点击下方链接查看:

关键词:

x
x

Copyright ©  2015-2022 西方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沪ICP备2020036824号-7   联系邮箱:5 626 629 @qq.com